第896章 急流勇退(大结局)(1 / 2)

权驭大明 小黑醉酒 2170 字 5天前

华夏十五年,武昌。

一名儒雅的中年男子牵着一名十来岁的孩童,在一众护卫的尾随下登上了黄鹤楼,进了顶楼的一个雅间。

“爷爷,这里的景色真美,听奶奶说当年您差点儿就栽在了这里,是怎么回事儿呀?”

趁着伙计们上酒菜的时候,那名孩童来到窗前,俯视着不远处江中忙碌的船只,笑着向坐在那里的中年男子笑道,一副饶有兴致的样子。

“当年爷爷和你奶奶来武昌参加乡试,结果招惹了权贵子弟,差一点就死在了武昌卫的大牢里,幸好你婉婷奶奶相救,否则爷爷这条性命可就没了。”

在喝着凉茶的中年男子闻言笑了笑,向那孩童说道。

“爷爷,奶奶当年可是绝色美人,为何除了您之外那些人都看不出来?竟然竟得以官居右春坊大学士。”孩童闻言顿时来了兴趣,来到中年男子身旁兴致勃勃地问道。

显而易见,这名孩童口中的奶奶是当今华夏帝国的皇后赵欣,赵欣女扮男装考取功名并晋升为右春坊大学士的事情早已经传遍天下,成为了一代传奇。

如此一来的话,那名中年人就是华夏帝国的皇帝李宏宇了,虽说已经年近花甲,但李宏宇的面相不显老,看上去也就三四十岁的模样。

因此,没人会把眼前的这位儒雅的中年人与皇帝联系在一起,无疑也方便了李宏宇的微服私访。

当年多尔衮率领满清顺治皇帝投降后,李宏宇经过斟酌再三后定都襄阳。

襄阳有着便利的水陆运输,自古以来就有着“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美名,而依靠汉江可以保证充足的水源,便于建设。

其次,襄阳位于江汉平原,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有着“中州粮仓”之称,自然环境优越。

尤为重要的是襄阳位于中原和江南之间的地区,距离全国各地的距离都比较近,因此坐镇襄阳便可以遥掌全国,而且还有利于西部的开发。

如果搁在后世,定都襄阳便可以使得帝都免受海上的危险,拥有广阔的战略纵深,而北京和南京距离海面太近,一旦敌军从海上而来很容易失陷。

为了处理纷繁的公务,李宏宇在定都襄阳后开始改组朝廷的衙门,裁撤包括六部在内的中央部院衙门,仿效后世组建新的政府机构,然后交由内阁治理。

这里的内阁与自然不同于明朝的内阁,而是后世西方的内阁,由重要的政府机构主管大臣组成,对皇帝负责,对日常的国家事务有决策权,这样一来就使得李宏宇变得轻松,也提高了政府机构的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李宏宇在定都襄阳后宣布实行新学,以取代旧的学校教育,主要是引进了西方的学科,与儒学并重。

不仅如此,李宏宇还设立了专业学校来培养专业人才,这样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考虑到国内有不少士子自幼熟读圣贤之书,而且年龄已经偏大不适合再学习新式学科,故而李宏宇特意放松了对旧学的限制,准备对那些学习旧学的士子开设两届科举恩科,而后废除科举制度。

并且,李宏宇还特意下令,凡是年满二十五岁的学子,如果不能考入更加级别的新式学校就读的话就必须放弃考试投入到社会事务中,避免那种七老八十还在考试的现象发生。

虽说李宏宇这样做有些不近情理,但无疑解放了大明的生产力,使得那些受教的学子们能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从事各行各业的建设,而不是一直在那里死读书。

另外,李宏宇还改革了爵位制度,取消了爵位前表示地域或者头衔的部分,并且裁撤了郡王这一级别。

以襄王和楚王为例,自此以后统称为“亲王”,而且李宏宇对亲王爵位严加控制,唯有皇后所生的儿子能被封为亲王。

其余妃子的长子封为公爵,次子封为侯爵,三子封为伯爵,四子封为男爵,五子封为子爵,逐世减等继承。

例如,秦月的长子李云松、娜仁托雅的长子李云枫、朱婉婷的儿子李云浩、杨怜儿的李云海和陈婷的儿子李云涛等封为“公爵”,爵位前不再加修饰的词汇。

按照李宏宇所定的定制,爵位只是一种头衔,代表着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没有实权。

李宏宇这次来襄阳是参加原大明楚王、现华夏帝国的亲王朱盛昌的七十大寿,当年朱婉婷正是在朱盛昌的帮助下才救了李宏宇,两人从那时起就有了交情。

朱盛昌当年和襄王一起拥立李宏宇登基,是李宏宇得以建立华夏帝国最大的两个功臣,所以李宏宇对两人是关照有加,也算是对得起大明皇室。

李宏宇身边的这个孩童是太子李云轩的次子李玄峰,李云轩虽然贵为太子但并没有待在襄阳的皇宫,而是早早地就被李宏宇打发到各地磨砺,为其将来登基积累经验。

其实,李宏宇这次南下不仅仅给朱盛昌过七十大寿,而且还要巡视南方诸省,然后抵达广州,率领华夏水师访问欧洲诸国,既是宣扬国威同时也是促进双方之间的交流。

虽说李宏宇看上起不过三四十岁,但他毕竟已经到了花甲之年,况且又贵为华夏帝国的皇帝,包括赵欣在内都反对他此次率军出访欧洲诸国。

不过,李宏宇有他自己的打算,觉得趁着年轻把能去的地方都去一遍,建立与华夏帝国的联系,如果再过十来年他就算想去也是有心无力。

“陛下,您竟然亲自前来,实在是折杀臣了。”李宏宇向李玄峰讲着陈年往事时,一名老者快步进了雅间,笑着向李宏宇躬身说道,他就是朱盛昌,得知李宏宇来了武昌后前来拜见。